在这个信息满天飞的年代,各路专家的说法多得是,有的被当成金科玉律,有的则成了笑柄。有这么一位军事专家,他的一些观点听起来简直天马行空,比如“雾霾能挡激光武器”“海带绳能缠住核潜艇”,听着像是胡扯,但偏偏这些言论还曾在央视的节目里出现过。
他被网友调侃为“最不靠谱”的代表,还被戏称为“战略忽悠局局长”,这位就是“局座”张召忠。几十年过去了,他不仅没有淡出公众视线,反而在央视和网络平台上一直火得不行,粉丝遍布老中青几代。2025年9月,他还担任了“近光讲堂”的荣誉讲师,开启了新学期的第一课。
在争议和关注度持续升温的同时,艾跃进、郑强等名字也变成了网络时代的标志性符号。为什么这些“没啥靠谱”的专家能火这么久?到底是他们靠自我炒作闹起来的,还是说这个时代偏爱他们的风格?
从“军事权威”到“网红局座”
张召忠起初以军事战略专家的身份走入公众视线,形象庄重,口才不错,经常出现在央视的军事栏目里,但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直播点评,却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当年,张召忠在央视的节目里曾预料美军会在巴格达陷入苦战,可实际上萨达姆政权很快就崩溃了。这个“失误”一时让他变成笑话,不过,张召忠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
之后,他也不怕丢面子,选择用一种几乎自嘲的态度,继续在媒体上活跃着。
2014年雾霾特别严重的时候,他还说过“雾霾可以防御激光武器”,还拿越南战争里的例子来说,指出烟雾和尘埃确实会影响激光制导武器。一时间,这番话变成了网络上的热梗,但不少人觉得根本就是胡扯。
“海带绳阻挡核潜艇”这个说法曾经一度被大家笑话为天方夜谭,直到2016年,美国核潜艇在我国家沿海遇到海带绳子缠绕的事,才让一些人开始重新考虑当初的预见性。
各种实例都表明,张召忠的“忽悠”基本上都依赖于实际经验或历史对比,只不过他的表达方式非常活泼,容易让人忽视其中的合理性。从传播效果来看,这些话题虽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也确实成功吸引了公众对军事领域的关注。
军事这门学问本来门槛就不低,张召忠用通俗易懂、甚至带点戏谑的说法来解读,反倒让理解变得更轻松,也让大家更接地气地了解国防。当然,这样的风格也招来了“不够严谨”的批评,不过不得不说,他的“忽悠”有时候还真能起到误导战略的作用。
他说过中国没有五代机,驱逐舰的吨位也不算大,虽然这话一时间影响了外界的判断,直到歼-20出现、福建舰亮相,大家才恍然大悟。张召忠的军事解读,不仅是科普,也是信息战的一环,“真话不全讲,假话全不讲”就是他的原则。
他是怎么从一位权威专家变成网络“红人”的?而且还能保持多年的影响力,这里面的门道可是不少啊!
爆火多年的秘诀
央视作为国家级别的媒体平台,给了张召忠很强的权威支持,而他自己则灵巧地把电视节目的正式感和个人的一点幽默感融合在一起。他从来不躲避网络上的调侃,反而主动接受“局座”这个称号,这样的亲切感也让他更容易和年轻一代的观众拉近关系。
2015年退休以后,张召忠没怕“从公众舞台上下台”,反而搞起了新媒体转型,开了微信公众号,搞直播,还写了那啥很火的畅销书,用网络上的说法和年轻人打成一片。他的内容涵盖军事科普、人生困惑啥的,工作室每天都在更新,坚持原创。这样一来,粉丝全是90后、00后,圈子越搞越大。
主要是因为他能用接地气的语言,把复杂的军事知识讲得生动有趣,再加上他本身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经验,让内容既有可信度又有趣味性。再者,他紧跟时代潮流,善于用新媒体平台跟年轻人互动,懂得抓住热点话题,吸引关注。这样一来,粉丝们觉得他既专业又亲切,自然就能持续“爆”一段时间了。
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顺应了媒体融合这个大趋势,从电视到网络实现无缝对接,二是内容既有知识性,又带点娱乐元素,特别符合年轻一代喜欢碎片化阅读的习惯,三是他那“接地气”的形象,打破了专家总是高高在上的那种刻板印象。
而且局座的话经常带点战略模糊,不仅用来宣传国防教育,还可能暗藏迷惑信息,这样的双重性质让他总能成为焦点,被争议包裹着。有不少网友调侃:“听局座的话得反着听”,这互动也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张召忠的成功不在于每次预言都准,而是他用一种幽默、坚持不懈的态度,把军事知识变成大家关心的话题。那像他这样的人还有谁呢?他们共同的特点又有哪些呢?
“忽悠”专家
这些年来,像“局座”这样个性鲜明、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的专家其实不少,要是真说张召忠是“忽悠”中带点套路,艾跃进教授则是凭借满腔热情和理想主义点燃人们的心。
作为南开大学军事学科的创始人,他在非军事院校中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军事学硕士点,课程非常受学生喜爱,特别是《军事理论》《口才艺术》等公共选修课,经常座无虚席。
他在讲课时擅长引用经典,语调生动活泼,甚至带点“江湖气”,有人批评他某些观点太过激烈,比如我们熟知的“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不过他一直坚持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艾跃进教授还涉及礼仪、口才这些方面,他觉得这些技能也是现在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尽管有人说他“不务正业”,但他坚持只要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教师就应该去拓展这些领域。
2016年,艾教授因为身体原因去世了,不过他的演讲视频到现在仍旧在网络上传播,特别是关于国防和爱国主义的那些内容,依然能够点燃年轻一代的爱国热情。
还有一位郑强教授,他在网上火得很,就是因为他“敢讲”,从贵州大学的校长到太原理工大学的党委书记,他一直以那种激情澎湃的演说风格闻名。
他直言不讳地抨击教育领域的腐败现象,也对一些留学生“一去不返”的问题表达了质疑,讲话风格坦率甚至有点激烈,但始终围绕着爱国情怀和文化建设这两大主题。虽然他的观点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也促进了不少人对国家教育和文化自信的深入思考。
退休之后,他依然被好几所高校请去讲课,传递“文化自信”的理念,比如他说的“欲强其国,必强其文化”以及“教会国民独立判断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这些观点,既接地气又挺有深度。
虽然有人对他的表演成分表示质疑,不过不可否认,他的内容直击社会痛点,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郑强、张召忠、艾跃进这三位虽然在专业领域各不相同,但有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擅长借助媒体扩大影响力。他们的人气,不仅仅靠个人魅力堆出来的,更是迎合了这个时代对声音的渴望。
这些专家的共同特色在于,擅长用简单易懂的话语来讲解专业问题,降低信息传播的门槛,同时也敢于表达一些不同寻常的观点,在争论中赢得了不少关注。再加上他们背后具备一定的公信力,这样的“火爆”走红顺应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拉长了他们影响力的持续时间。
从社会影响来看,他们把国防、教育这些大事变成了公众可以加入讨论的话题,间接促进了全民素质的提升。
张召忠等专家能够火了这么多年,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弥补了专业知识和大众认知之间的差距。其实,他们的“不靠谱”标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传播策略和内容深层次之间的错配,表面看起来像是在忽悠,但其实暗藏科普意味,虽然听起来挺荒谬,但背后都有逻辑支撑。
从央视到各种社交平台,这些专家都成功用轻松的方式把国防知识和爱国情感传达出去,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引起了不少共鸣,这也展示了他们积极的社会影响力。
在线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