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人的本能,可以调控人体的体温和新陈代谢。中医理论认为,汗为 “心液”,由阳气蒸化阴液而成,与人体阴阳、气血、津液及脏腑功能密切相关。通过询问汗出的时间、部位、性质、量及伴随症状,可辨病邪性质、阴阳盛衰及病情进退。汗出异常主要包括:自汗、盗汗、绝汗、战汗、局部汗出等。
一、自汗
· 指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又称 “自汗出”。常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畏寒肢冷(阳虚)或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气虚)等表现。
动不动就出汗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就是说阳气作用于阴液才能出汗。《景岳全书》:“自汗者,汗出不止,动则益甚,属阳虚”,就是认为自汗是气虚或阳虚致卫外不固所致。
二、盗汗
睡着后出汗
· 指夜间睡时汗出,醒后汗止,又称 “寝汗”。常伴潮热、五心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指出正常人也可以出现阴虚内热而盗汗。《医林改错》:“盗汗有竟夜出者,有睡醒出汗者,皆属虚证”,区分阴虚与气虚(气阴两虚)。盗汗常见于热病后期、痨病(如肺结核)或内伤阴虚证。
三、绝汗(脱汗)
指病情危重时,大汗不止,又称 “脱汗”,为阴阳离决的危象。《景岳全书》:“若甚则津液大泄,而为亡阴亡阳之证”。战汗见于亡阴或者亡阳,多为外感热病极期或内伤久病临终阶段,需紧急救治。
(1)亡阳绝汗:冷汗淋漓,质稀清冷,面色苍白,肢冷脉微,属阳气暴脱,不能固密津液,津液随阳外泄之象。
(2)亡阴绝汗:热汗如油,质黏味咸,面赤颧红,身灼肢温,脉细数疾,属阴液衰竭,阴不制阳,阳迫阴液外泄。
四、战汗
指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出,为正邪剧烈交争的表现。战汗是疾病转折点,汗出前正邪交争剧烈(恶寒战栗),汗出后若脉静身凉,为正胜邪退,病将向愈;若汗出后仍高热、脉疾,为邪盛正衰,病情加重。《温病条辨》:“战汗者,邪气留连于三焦,正气与邪相争而战,战则气交,汗则邪退”。战汗多见于疾病中期,邪气盛而正气不虚,正邪交战剧烈时。
五、局部出汗
指汗出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多与脏腑经络病变相关:
1 头汗(但头汗出)
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汗出,又成为“但头汗出”,伴口苦咽干(肝胆湿热)、面赤烦渴(阳明热盛)、面色㿠白、四肢不温(虚阳上越)。比如《伤寒论》记载:“头汗出,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就属于湿热郁蒸。
2 半身汗
汗出仅见半身(左或右、上或下),无汗侧多为病变部位,伴肢体麻木、活动不利,见于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属气血不和、经络阻滞(实证)或气血亏虚(虚证)。《医林改错》记载:“半身无汗,皆气血不周”。
3 手足心汗
手心或者足心汗出较多,伴口干口苦是脾胃湿热,伴有手足心热的是阴虚内热,伴有纳呆便溏的是脾虚,伴有大便硬结的是伤寒阳明燥热。《伤寒论》:“手足濈然汗出者,大便硬也”,属阳明热盛;《辨证录》:“手足汗出,乃脾胃虚寒”,属脾虚不摄。
4 心胸汗
心胸部汗出较多,伴心悸气短的是心脾两虚证,伴有心烦少寐的是心肾不交证。因为心主神明,汗为心液,心脾两虚则心失所养,心肾不交则虚火内扰,迫津外泄。多见于心悸、失眠等病症,属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证者。
5 阴汗
外生殖器及其周围出汗,造成阴部经常潮湿,容易诱发湿疹,多是下焦实热证。
在线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